炮火英雄连全集免费收看(沈阳于洪机场炮火)

2023-11-16 15:48:13
深圳市若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游戏app下载 > 炮火英雄连全集免费收看(沈阳于洪机场炮火)

一件传家宝

记录着一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也承载着一支连队的荣光

讲述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探寻英雄连队的精神密码

解放军报微信将推出

“我们连队的传家宝”系列稿件

敬请关注!

传家宝名片

名称:发报机电键

年代:1951年

位置:第74集团军某旅“三八线尖刀英雄连”连史馆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推开第74集团军某旅

    “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的连史馆大门

    走进史馆最深处

    有一个小小的电台发报机电键

    电键的螺丝和其他金属部分

    已经被岁月斑驳得锈迹斑斑

    它静静躺在那里

    似乎诉说着那段历史……

    指导员许明柱组织战前动员。

    1950年12月31日

    第42军第124师奉命参加突破“三八线”的战斗

    上级赋予第124师的任务是

    占领道城岘后

    向济宁里迂回穿插

    截断南朝鲜军第2师及第5师退路

    并阻击援敌

    第124师令第372团为尖刀团

    第372团即指定第2营第4连为尖刀突击连

    为全团穿插开辟通道

    此战

    第4连官兵在18小时内前进150华里

    并连续战斗10次

    完成穿插迂回任务

    为全歼敌军创造了条件

    1951年2月

    志愿军总部授予

    第4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荣誉称号

    1951年2月21日

    美军第9军指挥美军、英军、南朝鲜军

    共5个师1个旅等部

    向砥平里以北第42军阵地发起进攻

    坚守半月后

    第372团第4连根据上级命令

    撤出第一线防御地带

    转移途中连队遭敌炮击

    洪德安当时经验不足未察觉到危险

    连长王清秀对着他大喊

    “小洪,赶快趴下!”

    洪德安顺势趴下却不慎从梯田上翻了下去

    与此同时一发炮弹落了下来

    洪德安整个人被土埋住

    连长王清秀急得到处寻找洪德安

    最终把他从土堆里拽了出来

    那时洪德安的耳膜被震穿

    听不到任何声音

    电台也被炸毁

    他不舍地将电台发报机电键拔了下来

    装在口袋里

    随后用棉签蘸了点药水塞进耳朵

    拿起枪便跟着连长继续战斗了

    如今

    每当新战士下连、新干部任职

    第一站就是走进连史馆

    这个小小的发报机电键

    也成为这支英雄连队

    走过硝烟炮火的见证

    忠诚使命 勇当尖刀

    前赴后继 求实创新

    一代代官兵在接续传承中

    让这十六字的连队精神

    继续闪耀着光辉

    新战士入连宣誓。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作者:李浩琦 唐星韬 韩进国

    编辑:刘妍

    网络 旅顺口大型画传 2023-05-15 07:09 发表于辽宁

    沈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和信息中心,全市总面积l2915平方公里,人口720.4万。以沈阳为中心,l50公里半径的辐射圈内有东部煤都抚顺,南部煤铁之城本溪、化纤之城辽阳,西南部有钢都鞍山,西北部有煤电之城阜新,北面有粮食和煤炭基地铁岭。轻纺及港l.3城市丹东、石油之城盘锦与沈阳相距甚近,大连、营口和鲅鱼圈距沈阳也不超过400公里。从全球"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正处东北亚的"龙睛"之地。

    沈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全市有近32个民族。沈阳也是闻名遐迩的历史古城和旅游胜地,旅游景观丰富多彩,尤其以名胜古迹最为突出:新乐遗址的发掘告诉人们早在7200年前,沈阳人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沈阳既有除北京之外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清王朝开国皇帝的陵寝--福陵、昭陵,又有保存完好的"西安事变"发动者张学良将军故居--张氏帅府。沈阳自然景观优美秀丽,风光宜人,如棋盘山风景区、沈阳怪坡风景区等。沈阳旅游购物的最好去处是中街--商业步行街和五爱市场。l998年,沈阳成为首批"中国旅游优秀城市"。

    沈阳因在"沈水(浑河)之北"而得名,是历史悠久的古城。从市区北部"新乐遗址"发掘出的文物证明,早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这里是燕国的属地,西汉时期(前206~25年)称为侯城,辽代时期(907~1125年)称为沈州,并用土夯筑城墙。金代(1115-1234年)沿用沈州之名,沈州是沈阳的直接地名缘起。元代(1206~1368年)重新创建城郭,1296年,改称沈阳路。明朝建立后,于1368年取消沈阳路,改称沈阳中卫。后金(后改国号为清)时,努尔哈赤于1625年迁都沈阳,大兴土木,建造宫殿。1634年更名为盛京,满语为"谋克敦"(兴盛之意)。1644年,清军人关定都于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1657年,清朝扩大盛京辖治,在沈阳设奉天府,并在今沈阳市区内设承德县。l929年,又改称沈阳市。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沈阳沦为日本殖民地,改为奉天市。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沈阳市"名称。l948年11月2日,沈阳获得解放,从此建立起人民政权。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新乐人"遗址,揭示出远在7000年以前,我们祖先中的一支,就已经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以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高度的智慧,顽强地和大自然搏斗着。所以,我们称沈阳的祖先为"新乐人"或者"沈阳新乐人"。

    图腾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曾经存在过图腾文化。它对后世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图腾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乐遗址位于沈阳黄姑区北大街龙山路1号,居于昭陵至塔湾的隆背之上。因位于原新乐电工厂而得名。考古学家在新乐遗址中清理出重要历史文物千余件,其中有石器(石斧、石刀、石杵等)、骨器(骨梗、骨锥、骨镞等)、陶器(筒型罐、刻花纹高足钵等)、木雕制品等。其中"木雕鸟"长38.5厘米、宽4.8厘米、厚l厘米,造型考究,线条流畅,刀法简捷。考古学家普遍认为沈阳新乐遗址中出土的鸟器木雕,可能是鸟图腾的徽号。据说:颛顼相传是皇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20岁时就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位78年,号高阳氏。颛顼传20世到帝喾。帝喾的妻子叫简狄。有一天,简狄在玄丘水(今青龙河)洗澡,吞下一只燕子下的蛋,从此怀孕,因难产而剖腹,生下了契。契是商族的始祖。这说明,商族与有关的东北各族都是以鸟为图腾的。现在沈阳人已经将大鹏鸟作为城市的标志, "木雕鸟"的大型雕刻就矗立在市政府广场中心。

    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位于沈阳市于洪区杨士乡郑家洼子村。此村地处细河北岸。因早年有郑姓人家定居在此,加之地势低洼,故名郑家洼子。近年在此陆续发现青铜短剑墓,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时期文物,因此,郑家洼子名扬天下。从1958年在郑家洼子首次发现古墓葬并出土青铜短剑等27件文物以来,1962年又在第一次发现古墓地点以南约500米发现青铜短剑一把。l965年在第二次发现古物地点西南500米处又发现古墓14座。考古学家将上述三处地点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出土点。分为南北两区。其中三号出土点地势较高,整个面积约2万平方米,南区的一座大墓长5米、宽3米,出土青铜短剑、骨簪、铜镜、铜簪、马头用具、石串珠、皮靴(仅存铜饰件)等42种,达797件,这批出土文物经过科学鉴定,确定其年代是在公元前770~221年之间,即春秋末至战国前期。沈阳地区在战国时属于燕国辽东郡辖境。所以,这座青铜短剑大墓很可能是燕国官员之墓。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对人们了解和研究我国青铜短剑历史文化有较高的价值。沈阳市人民政府为保护郑家洼子遗址,于l986年就地建起砖混结构棚厦,并建立展厅和文物管理所,馆舍于l987年建成开放。全馆占地面积l3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40平方米,内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青铜短剑大墓复原陈列,即按照大墓出土时的原貌布列。第二部分为青铜短剑文化陈列,展出了沈阳地区出土的属于青铜剑文化类型的石器、陶器、铜器、骨器,共计1000余件。

    在沈阳新民市东北29公里的辽滨村,有一座千年古城的遗迹。这座古城地处辽河与秀水河的交汇之处,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

    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东晋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军事重镇,辽代是其发展历史上最兴盛的黄金时期。辽代统治者为促进该地区的繁荣,曾经设立了辽州治所,并从蓟州大批移民。后来由于长期的战乱,使这座古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辽滨古城为方形,占地约11万平方米,城墙是用土夯成的,有南北两座城门。著名的辽滨塔就建在古城址西南的平岗上,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塔身已经破败不堪。近年来沈阳市文物管理部门对古塔进行全面维修,现已经恢复了旧日的风采。在维修古塔时,考古工作者打开了塔的地宫,发掘出包括佛牙、舍利子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圈足斗形铁锈花纹青釉碗是唐朝或五代时期的制品,为十分罕见的珍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这批文物的发现对研究辽滨塔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沈阳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是由当时沈阳中卫指挥闽忠奏请明政府批准后修筑的。该城较小,城周仅有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四个城门,城内街道呈"十"字形。公元l625年3月,后金迁都沈阳。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六年(1632年),开始改筑沈阳城。这次改建,是在原城基础上,稍加扩拓,改四门为八门。扩拓后的城周为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城内大街成"井"字形。城墙增高一丈,即达三丈五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增设了关墙,成为八门八关。关墙到城墙之问的距离,叫做"关厢"。1957年人们在拆除旧城时,曾经在大(福胜门)与小北门(地载门)之间,发现了早已用砖堵死了的另一个城门,并且出土了门额,门额上有横书"镇边门"三个大字,上款题"钦依备御总督委官李新芳......"等字,下款为"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八个字,由此方知道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七月,曾经将原明代沈阳城的北门,重题为镇边门。

    沈阳故宫坐落在盛京古城中央。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迁都沈阳时草建,崇德二年(1637年)由皇太极建成,是清朝人关前的皇宫。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在此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去"汗"号改称皇帝。崇德八年九月,世祖福临继承帝位,翌年,大清迁都北京,从此成为"陪都宫殿"。

    沈阳故宫由于是大清"开国龙兴"之地,受到清统治者的特别重视。康熙十年(1671年)圣祖玄烨为"敬天法祖"、㈠溪终追远",首次"东巡"盛京祭祀祖宗山陵,从此开一代"东巡"定制。康熙、乾隆、嘉庆及道光皇帝先后ll次驾临盛京,几乎每次东巡均在沈阳故宫驻跸、临朝、祭神和举行庆典。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高宗弘历为解决东巡永久驻跸地及恭贮《四库全书》,在此增建"东西二所"及文溯阁等建筑,今日故宫即是清初及乾隆两个时期的历史面貌。乾隆皇帝在增设行宫的同时,又源源不断地将大批御用武备、金银珠宝、珍玩古董、各种陈设器皿以及各种文书、档案等运抵这里珍藏,以示"不忘根本"。其中仅瓷器一项多达l0万件,还有青铜鼎彝800件,历代名家书画真迹300余幅,《文溯阁四库全书》6144函。此外,还有《满文老档》、《圣训》、各朝《实录》以及各种殿版图书等。终清之世这里藏经总量达十五六万册之多。l986年,故宫改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占地约6万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80多座,共500间。整体布局形成东、中、西三路。

    东路,以大政殿为主体,其东西两侧排列有十王亭和奏乐亭,其后是"一"字形銮驾库。大政殿八角重檐火焰宝珠顶子,前有二龙蟠柱,内有梵文天花藻井。大政殿与十王亭这组"帐殿式"建筑形式是国内外绝无仅有的、独具特色的建筑。

    中路,是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大内宫阙。其前有大清门、文德坊、武功坊、东西朝房、东西奏乐亭、果楼等建筑。正中是崇政殿,崇

    政殿两侧是飞龙阁、翔凤阁,崇政殿后是一丈二尺高的高台,台上是皇太极及其后妃的寝区。正中是清宁宫,东西两侧有关睢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及东西配宫,前面是三层门楼--凤凰楼,四周有更道。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后苑",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问仓、后宰门等建筑,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上下相通。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太极常朝之处,清宁宫是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以"口袋房、万字炕、火地"等满族特色著称,凤凰楼"三滴水"式,是古代沈阳城最高建筑,有"风楼晓

    日"、"凤楼观塔"之美誉,是沈阳著名景观之一。

    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有颐和殿、介祉宫,西所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东西二所之后还有

    敬典阁、崇谟阁。东西二所是皇太后、皇帝、后妃"东巡"驻跸之行宫。

    西路,以文溯阁为主体,前有戏台、嘉荫堂、扮戏房,后有仰熙斋、九问殿。文溯阁是收藏《文溯阁四库全书》之处,外观为两层,内为三层,全部用青砖及绿色琉璃瓦建筑,彩画淡雅。其后有抄手游廊与仰熙斋相连,除文溯阁外,其他建筑用卷棚式层顶,显得十分别致,富有江南风韵。

    沈阳故宫是清朝定鼎中原前,在关外修建的一座皇宫,是清代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建造使用的宫殿,是国内除北京故宫外惟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帝王宫阙,堪称是关外紫禁城。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相比又有许多自己的特色。

    一是亭子式建筑。亭子式建筑把清朝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糅合于宫殿建筑格局之中,其融会了汉、满、蒙、藏四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二是高楼建筑,绿翦边。沈阳故宫多高楼,北京故宫少见。屋顶五彩琉璃镶绿翦边和五彩琉璃组成的宝瓶火焰珠为沈阳故宫独有,北京故宫全为黄琉璃瓦。

    三是宫高殿低。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及四座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之所的大殿,与北京故宫正相反。这与清廷夺取全国政权前,重视军事、居高临下、便于观察指挥有关。

    四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沈阳故宫的门额满文在左,汉文在右,合于满、汉文的书写习惯。而北京故宫正相反,门额汉文在左,满文在右。

    沈阳故宫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清入关前,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其东路建筑以大政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方亭十座,称"十王亭"。东路建于l625年,是沈阳故宫内最早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沈阳故宫典型的"亭子式院落建筑"。

    大政殿原名笃恭殿,大政殿外高l8米,内高l5米,是八角重檐攒尖式的建筑,又名"八角店",是当时盛京皇宫的神圣之地。其坐落在一个高约l.5米的须弥座台基上,绕以雕刻细致的荷叶净瓶石栏杆。殿宇由大木架结构构成,均为榫卯相接。殿身八面由"斧头眼"式隔扇门组成,可任意开启。上盖黄琉璃瓦镶绿翦边,正中有五彩琉璃瓦镶绿翦边和五彩琉璃组成的宝瓶火焰珠,宝瓶正中拴有八条铁链,呈放射状伸向八条彩脊,每条彩脊上各有~名黄帽绿袍、腰系丝绦、足蹬皂靴的蒙古力士,牵着锁链,侧首屈身向屋顶,寓意着"八方归一"。大政殿的建筑融会了汉、满、蒙、藏四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以双龙盘柱来象征皇权,体现了汉族的特色;八角形象征着满族的八旗制度,黄琉璃瓦绿翦边反映了满族酷爱鲜艳色彩,并以此象征满族从草原上的崛起;八个金刚力士寓示着满蒙联盟;殿内棚顶的梵文天花、殿下须弥座和殿顶宝瓶火焰珠体现了喇嘛教的色彩。

    大政殿前"八"字形东西排列着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自北而南,东边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边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在沈阳故宫等皇家建筑群中都立有"还愿杆子"。在满族人的院落里,一般也都立有一根一丈开外的"还愿杆子"。有祭祀活动时要在杆子上挂上食物供乌鸦来食,称为神享,这是为报答

    乌鸦救主功劳的一种方式。

    传说努尔哈赤在被明军追杀途中,只看满天乌鸦直向他扑来,他忙匍匐在地,想要躲过乌鸦再跑。可是,乌鸦用嘴叼着他的衣服不放。这时追兵已赶到,他索性就躺在地上装成死人,一动不动。追兵以为乌鸦正在叼啄死尸寻食,没有理会就又前进了。乌鸦俗称老鸹。它们救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激动地说:"老鸹啊老鸹,我永远忘不了你们救命之恩,将来我要得志了,逢年过节,我要将三千蛮人剁成肉馅喂你们!"努尔哈赤做了后金之王后,不负前言,为了纪念此地,就命名为"老鸹滩"(在辽阳以北灯塔西马峰乡),并晓谕其旗人,不准屠杀乌鸦,要求在每家大门左侧都立有索伦杆,杆上有斗,里面放有五谷杂粮,喂乌鸦吃。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杆子上的斗,富贵人家是用银子做,普通人家是用锡做,里边放有五谷杂粮,供老鸹吃食。"杆子祭天"不仅满族人家中常设,而且清政府也设有固定的"杆子祭天"场所,在清宁宫门前"竖神竿,长丈余,顶冠锡盘。"用来祭天,一般春秋两季举行祭祖。此外,凡遇有重大事件或兴师远征,也要举行祭天、祭神、祭祖等活动。

    忌吃狗肉,敬奉乌鸦,不准打燕子,这是满族的重要习俗。每当春暖冰化,许多雏燕,成群结队地飞到满族各家房檐下,自由地飞来飞去时,老人们就会叮嘱孩子们:"小燕子救过努尔哈赤的命,受过皇封,谁要打燕子就会双眼瞎"。

    据说,在一次战斗中,敌城屡攻不下,努尔哈赤便爬上房顶亲自指挥。突然,飞来一箭,射伤努尔哈赤的左臂,血流如注,他的一个护卫亲兵来掩护他,也被射死。努尔哈赤仔细确认敌人的位置后,弓弦一响,射死了敌人的副将。一位护卫亲兵劝努尔哈赤下房,努尔哈赤不肯,此时对面房上,箭矢如雨,努尔哈赤大怒,忍着臂痛

    一连射死许多敌人。这时飞来一只燕子,对努尔哈赤鸣唱着说:"老罕王,老罕王,在房上,射敌王,快下房,免重伤"。努尔哈赤听懂了小燕子的鸟语,他挥臂搭弓连发数箭,又射倒好几个敌人,努尔哈赤听从燕子劝说,正要下房的时候,敌人主将已向他发来一箭,他急忙歪身,箭躲过咽喉射在他的锁骨上,幸亏他内穿锁子连环铁甲,但是,由于距离敌人太近,锁子甲还是被射了一个孔,努尔哈赤又一处负伤。他怒火中烧,回首一箭射死敌将。跳下房后,努尔哈赤亲自与敌人拼搏,激起壮士斗志,一鼓作气围剿了全部敌人。那只燕子围着老罕王飞来飞去,用鸟语祝贺他的胜利。努尔哈赤对将士们说:"朕多蒙燕子救驾,燕子是朕的有功之臣,今后我满洲臣民不得随意伤害燕子"。努尔哈赤的随军师爷接着说:"谁要再随意打燕子就会双瞎眼。"从此以后满族人便不再打燕子了。传说如今在沈阳故宫展览大厅中,那件努尔哈赤穿过的锁子甲就是当年被射一个洞孔的锁子甲。

    太祖实录告成庆典 "太祖实录告成庆典"是在沈阳故宫内举行的一次重要的皇家礼仪活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举行礼仪庆典的重要场所。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为了记载和赞颂他的父亲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创业的丰功伟绩,命国史院修撰了《清太祖实录》,完成后举行了这次庆典。殿亭中紫气缭绕,瑞鹤翔舞,文武大臣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舞之蹈之,盘旋作势,进至殿前。百名八旗武士手持四色令旗,各显英姿,在战鼓与号角声中向宽温仁圣皇帝皇太极尽表忠心。参加人员计615人,包括皇帝、赞礼官、宣表官、大礼官4名,王爷、文武大臣40名,贴身侍卫24名,其余为表演人员、御林军和武士等。

    皇格格下嫁清崇德三年(1638年),蒙古科尔沁部台吉祁他特进盛京迎娶清太宗皇太极第三女固伦端靖公主,宫中特举行了这次盛大的庆典。这是一个独具满、蒙民族风俗的婚庆礼仪,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参加人员包括皇后1名、公主l名、随行宫女30女、八旗王公夫人8名、八旗侍女l60名、蒙古额驸l名、随行男士40名,随行侍女40名,共计281名。

    清太宗出巡 清太宗皇太极的出巡展示是按清崇德三年(1638年)的历史记载加以再现的。当时盛京实胜寺刚刚竣工,皇太极率一支由300多人组成的皇家仪仗队驾车出巡,到寺中主持落成大典。出巡线路从故宫大清门出发,沿"清代一条街"东行,出抚近门转回人抚近门。在抚近门里停留,以抚近门为背景,在出巡过程中,乡绅、百姓进表贺颂,后沿"清代一条街"返回故宫。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从辽阳迂都沈阳后很想修建都城,不料第二年便去世。皇太极即位后,决定立即修建沈阳城。皇太极召集众王公、贝勒、大臣议事,最后大家一致推荐曾子步为建城总管。曾子步在建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且晓阴阳,知地理,通计算,堪当此任。曾子步受令以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翻阅了大量有关建城资料,昼夜冥思苦想,一连琢磨了7天,终于设计出一份既显示满族建筑之雄武,又凝聚着汉家城阙之气势的沈阳城郭蓝图,呈报给皇太极过目。皇太极一看,十分惊喜。心想曾子步真是大清奇才,于是加官重用,赏赐银两,一时间曾子步名声大振。

    加封赏赐曾子步,引起了朝中奸臣的嫉妒。他们对皇太极说:"曾子步修城是假,要断送后金基业是真。要不然为什么这么大的都城没有留一座水门水关呢?"皇太极叫人拿来城图一看,果然没

    有水门,不禁勃然大怒,不容分说叫亲军速到曾府捉拿曾子步,立即斩首示众,以儆后人。说也奇怪,曾子步人头落地,身子不倒,竟跪在刑场上。刑部监斩大臣把此事禀告给皇太极。皇太极心想,难道真的错杀了曾子步?这时,曾夫人急匆匆赶来替丈夫鸣冤。她哭诉道:"我夫日夜操劳,费尽心机,才将七十二地煞之数,按九宫七十二脉道,创造了七十二条潜水通道,故不留水门水关。请圣上明鉴,我夫冤得很啊!"说完,呈上曾子步被处死前的一个奏本。皇太极翻开一看,上面写道:"上对下,雨对风,大陆对苍穹;南对北,西对东,天罡对地煞,八卦造盛京,大清成一筒(统)。"下面还标出八门的名称,即天佑对地载,德胜对福盛,内治对外攘,抚近对怀远。原来曾子步把沈阳八城门名称都写好了,只是还没有来得及上奏而已。至此,皇太极悔之不及,只得对曾夫人好言相劝,赐银千两。曾子步含冤被杀,使皇太极十分难过,便在怀远夕修了一座"曾王庙",谕令刀斧手把那几个进谗言奸臣的首级取来,祭奠曾子步的亡灵,并规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吊丧日。

    按照清制,皇后不论死在皇帝之前或之后,都要与皇帝葬于同一墓穴之中。但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并没有同清太宗皇太极合葬在一起。因此康熙皇帝就为孝庄文皇后另建了一个后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皇后不肯与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一起呢?

    孝庄文皇后出身于蒙古贵族之家,懂政治,有谋略,是一位极有政治远见而又富有情感的人物。先后辅佐了两位年幼的皇帝,对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临终前要求玄烨孙皇帝把自己的灵柩临时停放在其子顺治帝的孝陵附近。她说:"把我放在孝陵附近,是因为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顺治及康熙),当

    于孝陵近地安厝"。1688年,年已75岁的孝庄文皇后逝世,谥号为孝庄文皇后。康熙皇帝忠实地执行了祖母的遗嘱,把灵柩暂时停在孝陵,到1724年才正式葬入地宫。因为这个陵从方向上看,在沈阳以西,所以称为"昭西陵"。埋葬博尔济吉特氏的这种规格,开创了一个先例。从此以后,凡是皇帝已葬,死于皇帝之后的皇后都不再合葬,而是另起陵墓。这是昭西陵独守红门之外的原因,也是清朝为什么既有帝陵又有后陵的原因。

    昭陵位于沈阳皇姑区,因在市区北部,故又称"北陵",总面积为l2.4平方公里。它是后金的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陵区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出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和"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穆与神秘。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它既保持了清初关外某些建筑特色,但更多的则是按照中原王朝陵寝制度所改建的,所以它与明清皇陵有许多相似之处。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昭陵的工程是分三期建成的。在建筑形式上与福陵基本相同,但其规模大于福陵,为清初关外三陵之魁。昭陵建于平地,山是用人工堆积起来的。康熙、嘉庆时期又有部分增建。后经多次增修,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

    昭陵的建筑格局仿自明陵,但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因此,可以说它是汉、满两族在陵寝建筑上融合的体现之一。昭陵的建筑艺术是精妙的,它构思严谨,布局合理,建筑巧妙。既施美化气氛于陵园,又别具一格,成为一组幽雅肃穆的古代建筑。从布局上看,它可以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又含有总体的有机部分,和谐而统一。1963年昭陵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昭陵的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城,与方城相连的建筑是宝城。半圆形的宝城与方形的方城之间的平面呈"凹字形",因其形似月牙,故又称"月牙城"。月牙有亏缺、离散之意。人死谓之亏,墓前修月牙城墙,以表示悲伤。

    宝城的正中央凸起的圆形坟堆是宝顶。宝城和宝顶是明朝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种特有形式,清朝沿用此俗。它的建筑方法是在地宫的上面砌筑起高大的砖城,然后在砖城内填土,直至形成一个高出砖城的圆顶,即宝顶。宝顶下面就是埋葬皇太极的地宫,也叫"玄

    宫"、"幽宫",即"地下宫殿"。传说地下宫殿中有正殿一座,名为享殿;配殿两座,排列祭器。棺椁放在正殿后部,两旁有两根石柱;通过石柱,用铁链把棺椁悬架在半空中。棺椁下面有一口水井,水流长年不息,这就是所谓的"金井御葬",含有龙归沧海之意。另外,据说地宫中设有万年灯,长明不息,并布有弩弓药箭,以防盗墓。

    如今走进昭陵,进入月牙城,正面有琉璃照壁,俗称"地宫门"。据说壁瓦所雕的荷花和净瓶,均有暗号,移动某瓦就能开启宫门进入地宫。然而,这个暗号现在失传,不知暗号的机关所在。

    北陵,正名"昭陵"。昭陵的平面布局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两侧采取对称形式,中轴线的最后面就是全部建筑的主体。从风水学上讲,昭陵建在沈阳北部横亘东西的一条褶皱凸起地带,即"龙岗"之上。它的东端起于福陵天柱山,西端止于塔湾,南临浑河道(今北运河),有包罗万象、跨驭八荒之势。皇太极征战疆场,近逼关内,有夺天下之雄心,到了晚年欲在盛京沈阳选一块宝地以待百年后受用,找了许多先生选风水勘四方,却没有一处中意之地。一日黄昏,皇太极率众多贝勒到盛京北郊游猎解闷,忽见一只野兔飞奔而过,太宗忙摘下宝弓,搭上金翎箭,驱马急追。只见野兔闪身钻进一人多高的草丛中不见了踪影。太宗正在纳闷,忽然一阵聒噪声远远传来,他定睛一瞧,只见荒林中有个大土丘,丘上栖息一群乌鸦,清太宗忙将金翎箭取下插入箭囊,指着土丘对众人道:"先皇曾受此物保护,英雄一世,不过如此。朕死后又当如何?"说罢掉转马头,率众贝勒回城。后来,此处被皇太极钦定为陵址。

    北陵的十二御林位于从正红门内到方城的甬道两侧,它们分别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等石兽雕像,共6对12座,称为十二御林,或十二羽林。石兽形态各异,寓意深远,充分显示了皇家的威严。这六对石兽均用汉白玉雕成,兽身花纹,十分精美,深为游人瞩日。

    第一对为坐狮。其怒目而视,形象十分威武。狮子为百兽之王,一吼而群兽皆惊,因此成为威镇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的化身。民间传说它能驱妖辟邪。这样,狮子就自然成了石雕"御林军"的头排卫士。

    第二对为坐獬豸。其貌如羊,顶生独角,两瓣硬蹄。传说此兽性忠刚,能辨善恶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触不善之人,专治邪恶。我国古代执法者多戴獬豸帽,以示公正无私,执法分明。陵寝前放置此物,其意正在于此。

    第三对为坐麒麟。其状如鹿,头生双角,全身鳞甲,硬蹄分瓣,与龙、凤、龟合称为"四灵",一般都在太平盛世出现。把它放在陵前,既可显示帝王的至圣至仁,又可昭示世事吉祥和王业兴旺。

    第四对为立马。昂首挺立,威武雄壮。传说仿皇太极生前坐骑大白、小白雕塑而成,大小如真马一般。皇太极身体肥胖,乘小白可日行千里,乘大白可日行五百里,但大白有"略阵破敌"的本领。所以这两匹马就成了皇太极的心爱之物。据说皇太极在辽阳作战失利,被明军所围,因为皇太极乘坐的马日行千里,使他脱险。所以在他陵前雕塑这两匹马,是为了再现这位"马上皇帝"的功绩。

    第五对为卧式双峰骆驼,是为负重千里之写照。传说:皇太极曾作战于旱海一带,此地地干缺水,全靠骆驼身上的水囊储水解渴。另外,旱海又多风沙,大风一起,随时有被埋没的危险。骆驼能预先知道风沙的到来,常为人挡沙避风,曾救皇太极脱离危险。所以,在皇太极死后,把它放置于陵前,以表其功。

    第六对为立象。象本是沙漠绿洲之王,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据说它还能辨忠奸,且信守诺言,在皇帝面前俯首听命,所以在皇帝出行时,常用大象拉辇而行。把象放于陵前,象征着国土广阔,广有顺民。

    东陵又名"福陵",由于位于沈阳城东12.5公里,故名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以及殉葬的大妃乌喇纳拉氏和二庶妃的陵墓。陵园面积东西达12.5公里,前有浑河,后有兴隆岭。陵寝南北狭长,后高前低。其布局分为三部分:

    正红门外区。此区最南端立有下马石碑,下马碑往北原有一道为防止浑河河水倒灌侵入陵园的"津墙"。再往北,有东西大道,大道两端各立有一座石牌坊。石坊四柱三间三楼,坊额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着"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石坊以北

    有华表柱及石狮各一对。

    神道区。此区从正红门至方城。正红门是一座三问陵门,正红门两侧是袖壁及风水红墙,正红门内正中为神道,神道两侧立有擎天柱,还有石驼、石虎、石狮、石马和华表柱。再北为"神桥"两座,与神桥毗邻的是"一百单八磴",由一百单八磴拾级而上是一片开阔地,神道正中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两侧有茶膳房、果房、涤器房、省牲亭、斋班房。

    方城、宝城区。方城高一丈五尺六寸,四周长一百一十三丈

    八尺四寸,垛l21高五尺,四角各有角楼。方城正门名隆恩门,上有"五凤楼",楼为三层。方城正中为隆恩殿。隆恩殿东西两侧有配殿,无配楼,其西南有焚帛亭。隆恩殿后是二柱门及石祭台,石祭台后有大明楼,楼内立有"圣号碑"。大明楼之后是月牙城,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周长二十三丈四尺七寸,正中有琉璃照壁。月牙城北是宝城,宝顶。宝城高一丈七尺一寸,周长五十九丈五尺,宝顶高二丈,周长三十三丈。宝顶之内是陵寝"心脏"--地宫。

    太清官是东北三省著名的道教中心。由于门前挂有书写着"太清丛林"四个大字的横匾,所以又称"太清丛林"。

    道教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宗教。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沈阳太清宫醮道士属于全真派。太清官坐落在沈阳市府大路与西顺堀街的交会处,为东道教第一丛林,清凉熙二年(1663年) 士郭守

    真创建。郭守真,字致虚,道号静阳子,南京丹阳县人士(今安徽定远)。他曾隐居本溪铁刹山八宝云光洞,潜修十余载。清顺治年问云游四海,访真求道,后成为道教龙门派第八代正宗祖师。求戒圆满,重返铁刹山,苦心修道,广收弟子,道行清高。

    相传清康熙二年(1663年),盛京地区久旱无雨,禾苗干枯,

    官府贴出求雨告示,许诺对能求得大雨者赏银3000两。正在本溪铁刹山修炼的郭守真听说此事后,率弟子下山来到盛京揭了告示,表示愿意为盛京求雨。他在盛京西北角搭起一座高高的祭台,祈雨三日,天降甘霖,解决了盛京地区的旱情。盛京军民皆感激其大德,官府为他在求雨的地方建起一座宫观作为修行之所,取名为"三教堂"。最初这个道家寺观,供奉道教老子、儒教孔子和佛教释迦牟尼,故称"三教堂"。后经清朝几代,此观历经磨难,始有今日之规模,乾隆年问改名"太清官",因道家崇奉"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故此郭真人在此立道修行,收高徒,广布道,分遣弟子赴千山、闾山、海洲等地传道,使辽东道脉流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郭真人于"三教堂"圜坐羽化,其弟子为他修建墓塔。

    太清官坐北朝南,南宽北窄呈梯形,共有四进院落,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l600余平方米。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颇具道家特色,采取了四合院对称轴式的建筑格局。太清官共有前、中、后三殿。前段为"老爷殿",供奉关公(关羽);中殿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老子李聃);后殿是玉皇楼,供奉玉皇大帝。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玉皇楼失火被焚,重修后,立有内阁大学士尚贤的《重修玉皇楼碑记》,此外,还有郭祖塔、法堂、监院室、方丈室等建筑。

    1921年,中华道教总会在这里设立了关东道教分会。至今,太清官一直是东北的道教中心,是东北地区较大的道院。辽宁省和沈阳市人民政府先后于1962年1月、l963年9月公布其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院归道教协会使用,现已成为道教活动和休憩、游览的胜地。

    蓬瀛宫坐落在沈阳南塔近旁,南邻浑河,北邻带状公园。蓬撅吕是

    蚬兮尔北地区。眶一一坐岬(艾)追丛杯,娌飙雄伟,占地共2000平方米。其前为山门,蓬瀛宫居中,两侧有东西配楼和东西配殿,四周青垣围绕。蓬瀛宫为三层楼阁,每层各三间,底楼为七真殿,内供丘处机等全真道北派七真人;二楼供奉吕祖吕洞宾、关帝圣君以及药王孙思邈等神位;三楼供奉的是道教尊神三清,即灵宝天尊、元始天尊、道德天尊。西小殿供奉黑老太太,东小殿供奉救苦消灾大帝。

    蓬瀛宫建筑巍峨、肃穆,殿堂楼阁壁画雕饰,神像雕塑栩栩如生,供案幡幢炉鼎香烛,给人以道韵清幽、玄妙神秘、恍似仙境之感。还荟萃了一批书法名家题赠的匾联,常常吸引众多游人赏鉴。

    实胜寺又称"皇寺",全名为"莲花净土实胜寺",位于沈阳和平区皇寺路206号。是沈阳历史最久和规模最大的喇嘛寺,是东北地区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l635年,皇太极西征蒙古的林丹汗大获全胜。蒙古皈依大清,皇太极得到"元传国玺"、"金字藏经"、"玛哈噶喇金佛"、"月牙斧"和"图图巴"等大批珍宝。

    皇太极为感召蒙古各部,长久归顺大清,下诏日:喇嘛活佛降临,选中此地,即命在此兴点喇嘛寺,专门供奉玛哈噶喇金佛像,取名为"莲花净土实胜寺"。由于实胜寺为清太宗皇太极赐建,所以又称皇寺。

    实胜寺建筑雄伟,气势辉煌。门前原有两座巨大的牌楼和照壁、下马石等建筑。走进山门迎面是天王殿,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问,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山门和天王殿之间,有钟楼和鼓楼。过了天王殿,首先看到的是建在高台之上的大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阿难、迦叶、弥勒、无量寿佛和巴达桑哇等佛的塑像。在两个

    大殿之问有两座碑亭,上面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玛哈噶喇金佛的铸造和建寺过程。供奉玛哈噶喇金佛的佛楼在寺院的西北角。

    喇嘛教是佛教中一支,也称为黄教,所以实胜寺又叫黄寺。皇太极当政时,每年正月上旬都到皇寺拜佛;乾隆皇帝四次东巡也必临实胜寺拜佛。实胜寺因为受到皇家的青睐,香火一直很旺。可是l946年对实胜寺来说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先是寺院旁的一家木器店失火殃及寺院,烧毁了牌楼和山门,接着金佛又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寺内的主要建筑进行了修缮,l985年又修复了山门、大殿和佛楼。实胜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寺位于沈阳沈河区朝阳街长安寺巷6号,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群,相传建于唐朝,故民间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说法。长安寺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5200平方米,有房屋130多间。主要建筑自南向北有:山门三间、东西配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比丘坛、藏经阁。天王殿主要供奉"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奉"西方三圣"和八十八尊罗汉。近年来,学者们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石碑上发现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先祖沈阳中卫指挥曹辅、曹铭的名字,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从而成为"红学家"们注意的焦点。长安寺是沈阳市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l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湾舍利塔的全称叫"无垢净光舍利塔",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45巷l5号,由于建造在塔湾崖头之上,故人们又称之为"塔湾"舍利塔。塔湾舍利塔建造于1044年,塔湾之塔是一座十三层密檐八角形砖塔,塔高约33米。整体分为五个部分:即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地宫在基座下面的地下,是珍藏"舍利"等遗物之处;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高l.7米;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有"仰覆莲"形状的须弥座,束腰中间设一壶门,内有石雕伏兽。上部为八角圆形倚柱,每面正中各辟一券拱形佛龛,内有坐佛一尊,两旁有"胁侍"(即侍者)。

    有关此塔的建造,民间有种种传说。相传,古时此地有一次闹风灾,大风刮了几天几夜,河水断流,井水干枯,庄稼绝收,百姓无法安生。这时,来了一位和尚,他告诉百姓们:这是天上"黄龙"下凡造成的灾难。百姓们听说后,恳请和尚制服"黄龙",救黎民于水火。和尚遂即在龙头(塔湾)搭起高台,作法祭天,最后终将"黄龙"锁住。百姓们从此又过上了太平日子。为感谢这位和尚,人们在龙头修了这座佛塔。

    1985年重修此塔时,出土了一件石函,石函的文字揭开了舍利塔的真实来历。原来,辽代佛教风行,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人人崇佛信佛,修庙、建塔、树石经幢之风很盛。当时,沈阳名叫沈州,塔湾有两个村子,一个叫丰稔村,一个叫武家庄。乡民们为了广修功德,在乡首李宏遂发动下,共同出资建造佛塔,以祷求"风调雨顺,国泰人安,万民乐业"。结果自愿施财建塔的人由最初的100多人达到l500多人。由于修地宫时,在里面供藏了l548颗"舍利子",所以称它叫"舍利塔"。

    塔湾舍利塔的古色风韵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相传,乾隆皇帝东巡盛京曾到此地一游,因见此地风光如画,顺口咏出诗一首:

    塔湾晚照夕阳霞,路暗堤深树集鸦。烟带远岗村处处,户照明月夜家家。

    般若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般若寺巷8号,系佛教寺院。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高僧古林禅师创建。据说古林禅师祖籍长沙,是大明朱氏之后,最初在四川出家为僧。清初被发配来到盛京,并在此修建寺庙修行。此寺初建之际规模不大,后经多次扩建和修缮以至有今日的规模。

    寺宇占地36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座院落。前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驮,殿两侧有角门,院内正殿日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观世音、文殊、普贤菩萨。殿后有东西配殿和藏经楼。东院有祖师堂三间、东配房三问、门房二间等建筑。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青砖灰瓦,朱红地仗,檩枋彩画,古朴典雅。般若寺系佛教名僧十方丛林,在海内外颇有名气。

    慈恩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慈恩寺巷12号。慈恩寺规模宏大,殿宇壮观,总体布局和谐。占地l万多平方米。正中有山门三间,左右为钟鼓楼。寺内分三路建筑,中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比丘坛和藏经楼等建筑;南有如意寮、司堂、斋堂等;北有库房、客堂等。慈恩寺历史悠久,所藏经典、佛像、礼器、法器等,数量之多和保存之全,均居沈阳各寺院之冠,是沈阳最大的佛教寺院和辽宁省颇有声望的寺庙。慈恩寺由僧人慧清(惠清)于清天聪二年(1628年)创建。顺治五年(1648年)朝廷将一名名叫函可的囚犯发遣来盛京慈恩寺,"奉旨焚修"。此事对慈恩寺产生重要影响。

    函可姓韩,广东博罗人,本是一位豪门"相公",他的父亲韩日缵曾官至明朝礼部尚书。可是函可生不逢时,青少年时代是在明

    末清初社会无比动荡中度过的。为避乱世,29岁就到罗浮山华首寺削发当了和尚,法名函可,号剩人。顺治二年(1645年),正当清军渡江剿杀明军之际,剩人和尚来到南京,他目睹了明朝臣民的死难和个别官僚之改节,内心十分愤懑,于是写了一本揭露时政,名为《再变纪》的书。后来,此书被清军查出,遂将他送交刑部审处,不知何因,朝廷对他竞格外开恩,从轻发落:"奉旨焚修慈恩寺",对佛思过。然而剩人和尚并未因此改变他反清复明的思想。他到盛京之后不甘孤寂,广结文人儒士,除吟诗作赋外,游历名山寺刹,广播佛法,治病救人,重振慈恩寺。顺治十六年(1659年)岁尾,函可坐化在慈恩寺,行年49岁。众多弟子感其对千山深情,将其遗体迁往千山,并在璎珞峰西路修建了剩人禅师塔。剩人和尚被奉为辽沈佛教开山祖师。

    大佛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与慈恩寺、般若寺相邻,因寺内佛像高大而得名。相传此寺为唐朝所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时曾发现唐代残碑和一些残存法器。乾隆十二年(1747年)和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最初只有寺宇12间,宣统年问已年久失修,经住持修真修缮,始改旧如新。l916年比丘尼常慧为扩建此寺,多方化缘求施,数年之后不仅修缮了旧有寺宇,而且又有新的增建扩建,致使大佛寺规模完备。扩建之后的大佛寺设有山门、中殿、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东园平房等共30余间,建筑面积达54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

    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北墙外(原名春明里红墙子胡同)有一座著名的"中心庙"。庙舍只有一间,是硬山式青砖布瓦单檐建 筑,门窗原样已被改变,只有山墙、压砖石、角柱石上雕刻着的花卉、松、鹿图案依稀尚存,成为往昔兴盛岁月的见证。古人之所以修筑沈阳中心庙及楼阁,一是为了满足城防需要;二是有"风水"上的考虑。此庙据说在明代已经存在,明代沈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和"十"字形街道。中心庙恰好位于"十"字的中心点上,这样可以使四门不能互见,形成"丁字路口",以便防守。另外,古人认为城的中心点有所谓"镇制"的作用,故修此庙。

    如果你到沈阳故宫,最好去见见"大十面"。沈阳人征任用"你见过大十面吗?"这样的俗称,戏语没见过大世面的人。其实,"大十面"就是堵在西华门井口的石幢。该石幢下有幢座,中有幢身,上有天盖(现已无存),乃一柱"石经幢"。据考古学家考证,它是辽代的佛教遗物。高有2.1米,是呈八面形的石柱,上有竖刻阴文,共577个字,字迹模糊。l952年,此石幢移至故宫十王亭院里,供人观赏。

    关于西华门的井ISl用石幢堵住之事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一夜老汗王努尔哈赤做了个梦,梦见西天活佛向他要件黄袍,老汗王醒后即命一将率领3000精兵去西天还愿。路途山遥水隔,粮草用尽,将军就命兵卒散去,自己孑身一人艰难前往。此事感动上苍,于是派两神童引他到达西天。两神童叮咛,佛殿西廊房最北边的屋切不可进,言讫不见了身影。将军拜了活佛,献了黄袍。事毕,竞起好奇之心,想到西廊北屋探个究竟,谁知这一举动竞闯下大祸。将军进屋,只见一人仰面大鼾,满身灰尘。正觉蹊跷,突然两引路神童来到面前,嗔怪道:"这可不好,你道这人是谁?此鼾睡之人正是汗王努尔哈赤,他多睡一刻就能多做一天皇帝,你把他惊醒,他即刻就要晏驾了。"将军一听,魂飞魄散,忙问:"有何破解之法?"两神童道:"没有破解之方,你马上回盛京见汗王一面吧!"神童教他具体做法。他依言来到佛殿中的一眼井旁,两眼一闭,跳了下去,只听得耳边风声呼啸,睁眼看时已从西华门的一眼井中冒出。他急忙来到皇上寝宫,正赶上汗王晏驾。消息传开,众人都知道此眼井直通西天圣土。于是文武百官惟恐触怒西天活佛,便请来高超石匠,凿一石幢堵住了井口。

    南关天主教堂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乐郊路40号,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扶清灭洋"为宗旨的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了盛京,6月30日,义和团在大法师刘喜禄和张海的率领下首先烧毁了大东门外的英国教堂,接着又烧毁了洋人办的教会医院和讲书堂。最后他们包围了南关法国天主教堂。主教纪隆指挥教徒负隅顽抗,义和团连攻几日,都没能攻破。7月3日,在清军炮火的支援下,义和团终于将教堂焚烧摧毁,主教纪隆被当场打死。

    现在这座天主教堂是1912年用清朝的赔款和法国教会集资重新修建的。整个建筑分成东、西两个院落,教堂在东院的北端,南北长66米,东西宽l7米,高40米,建筑面积ll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教堂属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顶部是两个方锥形的尖顶,装饰着十字架。教堂前面是三扇拱门,两侧有成排的小窗,内有24根石柱支撑,穹窿顶镶嵌着巨大的花纹。教堂的西院有一座四层建筑,这是1926年修建的主教府。教堂之外,高墙围绕,整体给人以幽森静谧之感。沈阳天主教堂1988年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沈阳的故宫、北陵、东陵等古建筑屋顶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吻兽和角兽。通常吻兽是在屋顶压脊两端,多以兽形瓦塑装饰。它的形象是一具张口吞脊的龙头,有短粗的尾巴,背上留有一把剑柄。传说,它是海龙王的次子。老龙王死了,他与哥哥争夺王位,二者相持不下,最后商定谁能吞下一条屋脊谁就当龙王。哥哥让他先吞,他就张开巨口吞脊。哥哥自知不如,又不愿意失去王位,就趁它不备拔出宝剑把它杀死在屋脊上。今天,我们看到屋脊两端的吻兽,就是这个传说的再现,并增加屋的美感,使屋顶形象特征更加鲜明和突出。它的含义是镇火防灾。

    另外,古建筑屋顶檐角通常塑有一排数量不等的角兽。一般来说,领头的是骑鸟仙人。传说很久以前,有位君王带兵打仗,被敌国打败,只身一人落荒而逃。前面遇到一条大河挡住去路,后面追兵又至。他仰天长叹,说:"真是天亡我也!"这时,从天上突然飞来一只大鸟落在他的面前,他便乘鸟而去,后来得道成仙。在骑鸟仙人后面,大多排列着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甲鱼、斗牛等动物。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含义。它们都以奇数排列,数量从1到9个,表示该殿堂的等级和性质,并有不同的寓意,如象征吉祥安定、勇猛威严、驱妖辟邪和主持公正等等。

    在沈阳市西郊裕国车站西北l公里处的永安村东边的蒲河之上,有一座用石头修筑的桥,桥身中部高起,有三个弓形的桥洞,又称三券孔,券脸上有浮雕二龙戏珠,雕工细腻,姿态生动。这座石拱桥就是已有300年历史的永安石桥,当地俗称"大石桥"。大石桥建成前,曾经有一处木桥,由于不耐腐蚀,且一遇雨季道路就淤阻,于是皇太极改元后,下令建石桥。永安桥建于清崇德六年(1641年),是石匠任朝贵所造。它是迄今为止辽宁境内现存的比较完整的一座古代拱桥。桥身全长37米,宽14.5米,桥下有三个大拱,跨度各为l3米,桥面两侧装修有石雕栏杆、抱鼓石、石狮子、石望柱等。栏板上有石雕并蒂形花纹。抱鼓石的鼓心,雕刻着鹿、虎、麒麟、牛、羊、盆景、猫蝶等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桥的两端,还各有石狮一对,造型精巧、美观,十分惹人喜爱。桥的东南面竖有石碑一简,上刻"宽温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桥"11个字。这座桥是清朝入关前,清军通往辽西直抵山海关的重要通道和必经之地,清朝皇帝每次东巡来东北都要经过这座桥。清朝人关后,盛京与京师(北京)问往来频繁,永安桥成为京师人即将到达盛京的标志,于是清代文人墨客多作咏桥诗,以纪行旅。乾隆时期常纪就有一首《晓过大石桥》的诗,诗中写道:

    夕行落圆照,晓行晨星多。

    霜华积野罕,秋水增寒波。

    驾言度石桥,石桥何峨峨。

    愧非马相如,今日复来过。

    沈阳古塔遗物陈列馆位于塔湾舍利塔,陈列展品主要是沈阳崇寿寺塔、无垢净光舍利塔、延寿寺塔及七星山塔出土的珍贵文物。崇寿寺塔(俗称白塔),建于辽乾统七年(1107年),是一座八角十一层密檐实心砖塔。塔内出土了造型精美、形态各异的十三尊鎏金铜佛,有佛教中最神圣之物--舍利子及保藏舍利子的用具--石函、铁函、铜函、银函、金函等。从白塔等三座舍利塔出土的舍利子的材质来看,主要是珍珠、玛瑙、水晶、金银、净石等物,而不是人骨一类的物质。

    在维修无垢净光舍利塔时从中宫清理出鎏金铜佛、佛龛、供桌、五供祭器、经书、瓷器、丝织品、五谷、药材等。其中鎏金铜佛是释迦牟尼坐像,铸工精巧,鎏金技艺高超;《地藏菩萨本》是明万历年阊版本,纸佳墨倩,酃铋精美。在地官中发现的满刻铭文大型石函,对研究建塔的年代和来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七星山塔位于城北石佛寺乡七星山上,是一座六角七层密檐实心砖塔。1982年从地宫中出土了一个石函和两通龟趺石碑。碑文记载了建塔年代是辽咸雍十年(1074年),还刻有主持建塔事宜的辽双州许多官吏、僧尼、工匠、男女信士的职事和姓名。延寿寺塔(俗称西塔),是清初所建四座护国寺塔之一。塔内空心,分上、中、下三个塔心室。塔下为地宫,从中出土了香泥塔、五谷、经卷、金银珠宝等物,特别是从地宫中出土了三页用黄绫包扎赤铜片制成的莲纹盘座,上面绘有用藏文撰写的梵文音译和用泥金勾画的花纹图案。在莲盘之上供奉一尊密宗胜乐金刚佛(俗称欢喜佛)。

    沈阳古塔遗物陈列馆展出的这些文物,皆属佛教艺术中之珍品,它揭示了塔内之谜,对研究古代佛塔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对人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

    沈阳碑林位于北塔法轮寺内,现今已收集石碑l00余通,有"神道碑"、"诰封碑"、"寺庙碑"、"记事碑"等。其中年代最远的是明朝成化年碑;体量最大的有4米多高,重量达5吨以上,最小者高不到l米,重约50千克。这些石碑各有其来历和历史内涵,在记事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重修萃升书院碑记》。萃升书院是沈阳最高学府,被誉为"关东才子"的王尔烈在致仕之后曾在此执教。此碑详细记载了书院的规模和书院条规,是研究沈阳教育发展史的重要史料。这些石碑在书法艺术上也是行、草、隶、篆、楷各体兼备,风韵各异。其中一通"虎"字碑,系一笔而就,在雕刻上也与众不同,它采用的是"阳刻",虎字凸起于碑面。沈阳碑林是研究历史和书法艺术的实物资料,一直受到史学家和书法艺术家们的关注。

    辽宁省博物馆原名东北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之一。馆址原是奉系军阀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的住宅,占地19600平方米。历史上曾经称其为:"国立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国立沈阳博物馆"、"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古物馆"、"东北博物馆"。从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该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楼,以"中国历史陈列"为基本内容,也经常举办各类展览。

    馆内的中国历史陈列,主要以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传世工艺美术品组成。通过这些文物和辅助资料,使人们在了解中国历史概貌的同时,也看到了辽宁及东北地区悠久历史的若干特点。在展出的辽宁地方出土文物中,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柱脊曲刃青铜短剑,还有汉族、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墓葬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该博物馆馆藏文物相当丰富,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考占资料、古地图、货币、碑志等18类。其中珍品颇多,是研究辽宁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馆藏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楼阁山水》和《竹雀双兔》绢画,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新内容,也展现了辽宁及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小帅府",位于沈河区大南

    门,今朝阳街小帅府巷48号。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始建于1914年,占地291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570平方米。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不同风格的建筑群组成,是我国近代优秀建筑群之一。

    帅府中院为青砖结构的三进四合院,是张作霖刚当上北洋陆军27师师长时开始兴建的仿王府式建筑。该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形,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中院是张作霖工作、会客、休息及家属住室。三进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又有东北辽南民俗风格,门窗廊柱的油饰彩绘独具特色,窗下墙身的砚石浮雕堪称一绝,墙上砖雕细腻生动,檐枋雀替木雕巧夺天工。

    东院由大、小青楼和帅府花园等组成。小青楼建于l918年,为中西合璧式二层青砖小楼,曾是张作霖五夫人(寿夫人)和子女居住的地方。l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伤,在此楼西屋去世。

    作为整个帅府中心的大青楼是1918-1922年建成的,它坐北朝南,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曾在此楼办公。一楼有东北政务委员会办公处、会客厅、宴会厅、秘书厅等;二楼是张学良的办公室和卧室。一楼东北角会客厅以陈放老虎标本而得名"老虎厅",杨宇霆、常荫槐就是在这里被处决的。

    西院的七座红楼建筑群,是l930年由张学良规划并筑好地基,"九一八"事变后建成的。此外,在帅府院外的东部和南部,还有赵四小姐楼、边业银行和帅府办事处(俗称"帅府舞厅")等建筑。院内外组合成优美的建筑和环境艺术体系,交相辉映。

    张氏帅府因与许多中国现代史发生的事件有关,因而声名远扬。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胜地,每年都以新的发展面貌接待着海内外广大游人。

    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城和闯进大帅府之前,张学良卧室的保险柜里一直珍藏着一枚银元。据说那枚银元和枪毙杨宇霆、常荫槐有关。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侵略者炸死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主持东北大政。为了实现南北统一,他主张易帜南京。但是总参议杨宇霆和黑龙江省长常荫槐却坚决反对。他们还与日本人勾结,甚至与张学良公开分庭抗礼,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张学良为了稳定大局,实现统一大业,消除隐患,想要除掉杨宇霆和常荫槐。但是心里又很矛盾。一天夜里,他和于凤至、赵四小姐一起来到大帅灵堂前,默祷神灵,以求天意决断。他把这块银元三次抛出,落地时,如果银元人像向上,就杀杨、常,否则就不杀杨、常。结果,三次银元落地,都是人像向上。于是,张学良就下定决心杀掉杨、常二人。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命部下以"阻挠国家统一"的罪名,枪毙杨宇霆和常荫槐。从此,这块用来占b的银元一直珍存在张学良的保险柜里。

    在沈阳城北沈哈线东侧柳条湖边,有一座弹式混凝土纪念碑,这里就是"柳条湖事件"发生的地方。当年日本侵略者为了炫耀其精心策划的"九一八"事变行为,于l938年在柳条湖事件发生地,修筑了一枚炸弹形状的"柳条湖纪念碑"。碑原高2.7米,没有碑志,没有铭文;既无镂刻,又无碑基。碑座直插人泥土。这枚炸弹型的纪念碑,今天已经成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行径的历史物证。

    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十号。1978年3月4日建馆,占地面积25931.5平方米,建筑面积6810平方米。主要建筑为"两楼一堂",前后两楼均是二层砖木结构前出廊式建筑,券拱式门窗,上部装饰有放射形窗棂,十分典雅大方。楼前还有宽阔的操场。

    该旧址最早为奉天省东关模范小学,建于l910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市第六中学。周恩来同志于l910年秋至1913年7月,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的高小读书生活。他在这里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78年1月,省、市有关领导部门决定对两楼一堂进行修复。在全市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于3月4日竣工,同时,在楼前增立了周恩来同志花岗岩石雕像。复原了周恩来同志当时在此读书时的教室和座位,并辟有专室陈列关于周恩来同志在此读书时的图片、照片和少量实物,为人们了解周恩来同志在此读书的情况以及他的光辉思想和高尚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生动的形象资料。

    苏联红军阵亡烈士纪念碑位于沈阳站前广场中央,是为纪念1945年8月24日苏联红军与我人民武装部队共同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沈阳而牺牲的苏军坦克部队烈士而立。纪念碑高24米。纪念碑下部是正方形台基,高0.5米,东、西有台阶上下。四周立有方柱,并以铁链防护。碑座为正方形,高l.3米,正面刻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战争中,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字样。碑身亦为正方形,用花岗石砌筑,高l9米,正面嵌有铜铸碑铭,上刻俄文,语意为"光荣属于伟大的苏军",并嵌有苏联国徽、镰刀、斧头、五星。碑身左右两侧各嵌有铜铸画板,上面铸有苏军驾驶坦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勇场面。碑身后部嵌有铜铸镰刀、斧头及俄文烈士名录。碑身顶端立有青铜坦克一辆。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位于北陵公园的东侧。东北军区为了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于1951年初筹建了这座掼美援朝烈士陵园。陵园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借助自然地形,居高临下,拾阶而上,采用了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外观淳朴的烈士建筑物和大面积的绿化覆盖,突出了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显示出志愿军烈士英灵犹在、浩气长存的革命精神。

    纪念碑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四棱锥形建筑,主碑高23米,碑体正面是董必武同志的亲笔题字"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12个镏金大字。碑的顶部是中朝两国国旗,寓意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洒在中朝大地的战旗永远高高飘扬。旗下是手握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铜像,眉宇间透出惊天地、泣鬼神、正气凛然的英雄气概。碑的底部有由铜铸的花环,花环两侧是1950。1953年字样。碑体背面刻有由国务院起草,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审阅的471字祭文。纪念碑东西两侧的石壁上镶有八块大型铜制浮雕,生动地展现了志愿战士英勇杀敌的场面。

    在纪念碑后的松林中,安葬着122位志愿军烈士。其中东侧墓区有特级英雄黄继光、杨根思烈士;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等。他们是成千上万志愿军烈士的代表,他们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在墓区的东南面,有长达90米的大型画廊,烈士纪念馆在画廊的东南两层楼楼上,烈士纪念馆共分6个展室,展览面积达860平方米,展出由"走向硝烟"、"扭转战局"、"英名永存"和"依依惜别的真情"四部分组成。l~4展室展出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42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5、6展室展出200余件烈士珍贵资料和遗物。烈士纪念馆每年都接待众多来此缅怀和悼念革命烈士的国内外游客。

    日本战犯法庭旧址位于沈阳皇姑区黑龙江街77号,即北陵电影院所在地。1956年6月9日沈阳特别军事法庭庄严开庭,严正审判"九一八"事变以来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这是当时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

    1956年4月,根据对日本战争犯罪分子审判的法律规定,国家最高人民法院,分别在沈阳、太原两地组成"特别军事法庭",并于6月9日至20日在两地分别开庭,对铃木启久、富永顺太郎、城野宏等三个案件的17名日本战争罪犯进行审理。日本前陆军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等8名主要战犯被押上历史审判台,受到应有的惩处。历史再次体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

    如今,这座重要遗址已于1996年6月9日沈阳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争罪犯40周年之际恢复并开放,以供人们参观。它告诫全世界人民,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历史,让历史不再重演。

    1988年ll月2日,为纪念东北解放40周年,在沈阳市和平南大街和平广场,建成了东北解放纪念碑。此碑坐落于广场中央,由碑座、碑体、拱带三部分组成。碑身高约38米,座高1.56米,直径34米,外围用将军红大理石砌筑三组浮雕图案,每组图案上各有三个"V"字和40个飞翔的和平鸽。"V"是英文"胜利"一词的字头,在国际上代表和平。这组简洁的图案象征辽、吉、黑三省解放与和平40周年纪念。碑体呈炮弹形状,高26.56米,宽4.2米,"炮弹"平面为三角形,以汉白玉饰面,周围为金黄色,每面各刻有由彭真同志题写的:"东北解放纪念碑"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碑体之上有三条高36米,由不锈钢制成的"拱带",象征着东北三省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解放的欢乐场面。在纪念碑西北30米的绿阴丛中,树立着一座汉白玉石碑,高2.5米,宽3.5米,上面刻着东北解放纪念碑碑文。如今,当人们自由自在散步在和平广场,瞻仰这座丰碑时,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和平来之不易!

    蒸汽机车陈列馆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山丹街11巷4号苏家屯铁路机务段内北侧,占地近万余平方米,展品有从1907年到1960年美国、日本、捷克、波兰、德国、罗马尼亚、前苏联以及我国等十几个国家制造的各种类型蒸汽机车共16台。其中有美国于1907年制造的小型机车,有l934年日本制造的"亚细亚号"蒸汽列车。所展出的机车,有的还可以在馆内专用线上运行,参观者也可以乘坐机车观光。

    蒸汽机车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是最早的火车类型。目前,这种机车在一些先进国家已经被内燃机车、电气机车所取代,我国也在努力的发展。

    400平方米,装修清新豪华、独特,内设中式、欧式、日式等格各异的包房,配备有卡拉0K、高级音响和镭射玻璃舞池,人可边就餐、边观光、边娱乐;露天观览平台,面积900平方,登上平台,如人仙境,极目远眺,秀丽的北陵公园,金瓦红的故宫,碧波荡漾的浑河......尽收眼底。此塔作为辽宁省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和节目传输中心,可播出套电视、六套调频广播节目。设在塔上200米层的微波传输中,可以把中央台和省台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到全省各地,可将省内各市的节目回传到省台和中央台。

    沈阳市政府广场位于沈阳市中心市政府的门前,是沈阳市最宏伟、最宽阔的广场。广场的太阳鸟雕塑是沈阳人民奋发图强迈向21世纪的象征,故又称"太阳鸟广场"。

    广场分市政广场和市民广场两大部分。市政广场又称升旗广场,正对市政府,其中心区全部由花岗岩铺成,中心点为升旗台,四周是草坪。广场白天,蓝天、绿草、红旗,夜晚花灯彩照。市政广场以南为市民广场,四周草坪,中间铺就的是彩砖和大理石。广场中心耸立着高达21米的太阳鸟雕塑,太阳鸟周身由金箔包裹,金光灿灿,雕塑基座以花岗岩砌成,南侧基座刻有铭文:太阳鸟为公元1978年在新乐遗址出土的一件业已炭化的古代木雕艺术品。据考证迄今已7200多年,真品全长45厘米,形态俊美,似鸟似鱼似羊皆非是,乃华夏无价之宝......

    中山广场位于和平区中山路、南京路及北四马路三条干道的交会点,是沈阳市最早的广场之一,始建于1913年,时称"中央广场",1919年改名为"浪速广场",1945年又改名为"中山广场"。

    最近,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对中山广场进行改造,新增设一套大型进15音响设备,这套设备由l6组音箱、4组功放设备控制组成,音响环广场而设。用来播放抒情的背景音乐,内容主要是世界名曲和轻音乐。播放时间,夏季可持续到晚l0时左右。同时,为增加广场亮度,又在原有l4盏华灯基础上,增加8组造型优美的高杆灯,足够的亮度可使广场之夜如同白昼。人们在这里纳凉、休闲的同时,还可以欣赏优美的世界名曲,也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所以,人们称中山广场又叫"音乐广场"。

    流经棋盘山峡谷的浦河,是一条暴虐的河流,洪水季节,经常泛滥成灾,给沈阳北部和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威胁。为了彻底根治它,变水害为水利,沈阳人民用了两年多时间,在棋盘山幽长的峡谷,拦腰斩断了浦河。高峡出平湖--棋盘山水库宛如一块偌大的翡翠,镶嵌在棋盘山与辉山之间,给这里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奇异的色彩。因为水库的形状呈"秀"字形,所以人们给它命名为"秀湖"。

    沈阳水洞位于苏家屯区白清寨乡,是金三角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水洞占地5平方公里,由唐王洞、白虎洞、藏军洞三个天然洞穴组成。水洞置身于群山环抱之中,洞外山川秀丽,鸟语花香。洞内蜿蜒进伸800余米,曲径通幽,水帘银瀑,凉爽宜人。身临古洞,顿感光怪陆离,如入仙境。以薛礼(即薛仁贵)征东为主线的梦扰青龙等18组浮雕,在五色彩灯的交相辉映下,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是人们避暑纳凉和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

    沈阳水洞以其独特的优势,神奇的传说以及成龙配套的服务设施,受到辽沈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形成了北有怪坡,南有水洞的新格局,为沈城人民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沈阳市新城子区清水台镇境内的怪坡风景区中,自然景观奇特,风光优美,主要有"怪坡"、"响山"、"嗡顶"等景点。其中,在南距沈阳30公里、北距铁岭25公里、东距抚顺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长80余米、宽约15米的西高东低的斜坡,人们称之为"怪坡"。怪坡发现于l990年4月,它的怪处在于上坡犹如下坡,下坡犹如上坡,比如:当您把汽车开到坡下熄火停车后,会惊奇地发现车在自动地向坡顶滑行。骑上自行车感觉会更奇妙,上坡不用蹬,车会飞快地滑向坡顶,下坡却要用力蹬。怪坡面世后,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人,被人们称为"华夏一绝"。

    沈阳古陨石风景区位于沈阳市东陵区李相镇滑石台村。经考证,这里的古陨石形成于45亿年前。l9亿年前一颗巨星陨落到地球,砸人地下400米深处,爆炸后形成陨石坑,经过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将坑内部分物质冲出,由于古陨石比花岗石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因此出露在山顶。古陨石长100米,宽50米,高60米,重达200多吨,其体积之大,堪称世界之最,是辽宁省的八大奇观之一,也是沈阳市十五大旅游景观之一。漫游陨石坑,如入仙境。山中有数十处泉眼,终年流水不止,地下水资源丰富,70米以下为l亿年前形成的地下水带。

    目前这里已建起了一座全国第一家陨石公园,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陨石王"的风采,丰富陨石方面的知识。

    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沈阳市东北郊新城子区马刚乡境内,属长白山系吉林哈达岭南延部分,占地面积934公顷,其中有林面积9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6%。森林茂密,空气湿度大,负离子含量高,空气清新怡人,是避暑消夏的最佳去处。沈阳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属长白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的交会带,还有蒙古植物区系侵入,这里不仅有天然植物观光带,而且有巧夺天工的百果园,二者交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景观。

    这里还是一座天然的动物园,有动物ll门13纲160多种,百鸟鸣于山林,百兽行于山问,形成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迷人世界。

    森林公园现在已经拥有观光农业和生态林业基地、绿水长廊、荷花池、水上娱乐区、休闲娱乐区、森林浴场、度假疗养区等景点。

    沈阳国家森林公园群山环绕,九十九座山峰如盘龙戏珠,簇拥着沈阳第一峰(海拔443.1米)。这里景色秀丽,风光旖旎。在蒙蒙细雨中,山峰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当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划破天空,给山林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石人山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其中仙鹤池、观音台、卧龙坡、呈馨亭、凤池凤亭、龙潭飞瀑、南天门等景观可供游人游览和观常。

    沈阳虎园位于山清水秀的沈阳棋盘山国际旅游开发区内(即东陵高坎镇中和村南天门水库北侧),建于1998年夏秋之交。整个虎园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园内放养10只东北虎,虎舍有l4问。虎园四周有两层安全防护网,内层网高4米,采用坚实的铁丝制成,还建有一条长300米蜿蜒起伏的栈道,供游客现场观赏之用。

    虎一直被人们当作是崇尚的动物。虎是山林中猛兽,被称为"山大王"、"兽之王"、"百兽之长",但是人们能直接面对实体虎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沈阳虎园的修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便捷而安全地观赏东北虎自然习性的机会和条件。如今10只东北虎每天自由地奔腾跳跃、追逐、觅食,游人可在栈道上冷眼静观弱肉

    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演绎,亲眼目睹一只只凶猛的东北虎追逐着鸡、兔或羊或牛等动物,将其撕咬、咀嚼以及吞食的残酷激烈场景,体验猛虎饱食后所发出的那震撼山林的声声长啸。如果游人认为在栈道上观赏还不够刺激,想进一步与猛虎交流和接触,虎园还备有装置着安全防护设备的越野吉普车,游人可以坐在车内,追逐猛兽行踪,还可放出一只只山兔、鸡等小动物,供其食用。

    沈阳虎园是国内仅有的少数几家专业虎园之一。它的建立主旨在于增强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意识,让人们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同时也为沈阳增添了新的旅游景观。

    旗袍,是满族最有特色的传统服装,满语为"衣介",即长袍。过去,无论满族的男女老幼,一年四季人们都穿着它。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创建后金国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建立政权和组建军队的需要,把所有的满族都编在旗内,以后,辽东地区的汉人和部分蒙古人也被编入旗,它既是民户,又是军户。入关以后,便停止了编旗,于是旧有旗人便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旗人所穿的袍子--旗袍这个名称,也就随之诞生了。

    旗袍的样式和结构既简单美观,又穿着方便。它是圆领、捻襟、窄袖,四面开襟。这种衣服是为了适应马上骑射而逐渐形成的。过去,满族妇女的旗袍很讲究装饰,往往在衣襟、领口、袖子边上,镶嵌上几道花绦或女彩牙儿,镶嵌得越多,就被认为越美。清军人关之后,北京甚至流行着"十八镶",即最多的要镶嵌上十八道花绦或彩牙儿。

    旗袍的样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逐渐地演变,比如,开襟从四面变成了两面,下摆由宽大而逐渐收敛,袖口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窄等等。还有一种便服,不开衩的袍,俗称"一裹圆"。旗袍的花色、样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而今,已经成为女性夏季最爱穿的一种服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旗袍是满族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这朵美丽的服装之花盛开不败,并由满族到汉族,由沈阳而遍及全国,这说明它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秧歌在200多年前传人沈阳,它是中国民族性最强的舞蹈形式之一。在漫长岁月中,沈阳艺人们集东北大秧歌、地秧歌和辽南高跷的特色于一体,又充实了故事内容、舞蹈技巧、喜剧情调,使之形成了场面火爆并具有沈阳独特风格的秧歌。为了促进沈阳与全国秧歌和民间舞蹈事业的发展,为了使外国友人更加了解沈阳,了解中国,1991年9月中旬沈阳举办了首届沈阳秧歌节。国内外上百家秧歌舞蹈团体前来参赛和表演。同时还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大型彩车环城游展以及国际经贸洽谈会和国货精品展销会等活动。沈阳秧歌节吸引了亚、美、欧、非等各国的民问舞蹈团体和旅游者,是颇具规模和特色的现代节庆活动。

    清代一条街位于沈河区沈阳路,即东起抚近门,西至怀远门,全长l.3公里。清代一条街是盛京古城"井"字形街道的主要街区,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已有370年的历史,是盛京宫殿所在地,古人称之为"天街"。整条街道金瓦红墙,雕梁画栋,朱漆彩绘,古色古香,龙楼凤阙,参差巍峨;亭台殿阁高低错落,商馆酒肆杂陈会集,商盘夏鼎争辉斗色;深厚的历史内涵,丰腴的文化底蕴,构筑了独具满汉特色的人文景观,形成以沈阳故宫为中心依托的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区,是镶嵌在沈阳城区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国内其他城市所罕见,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购物。

    辽南皮影据说是在明朝时开始出现的,约有300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派为"翻书影"派,又称"北派"皮影,主要分布于辽南接近内地的北部地区;另一派为"本地影"派,又称"南派"皮影,主要分布于辽南南部及东部地区。辽南皮影的演出形式非常简单,只需在一高台上支起一幅宽1米、长2.3米左右的白布,作为影窗,艺人在窗后借灯光操纵一种用兽皮刻制的影人投影于影窗之上。演唱者在幕后唱、说、奏,影人在幕上表演,形成一种真人假人合一的表演艺术。辽南皮影剧目表现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丰富,多是描写民间的历史故事、家庭生活及反映社会生活中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等。近些年,经过皮影艺人的努力,辽南皮影在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设计和舞美设计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队伍,并积累了一批保留剧目。

    东北大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种民间舞蹈,产生于农事劳动,是劳作之余、丰收之后、太平盛世之时,群众表达喜悦之情的杰作。东北大秧歌流传于汉、满、回、锡伯等民族地区,秧歌的扭法简单易学,又可随意变化,既有观赏性,又有参与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秧歌分高跷和地秧歌两大类。"早船"、"跑驴"、"斤头人"等多种民间传统项目,均在地秧歌中表演。"龙灯"、"耍狮子"、"打腰鼓"等,也通称为秧歌。有些秧歌队是由漂亮的姑娘扮成摆汉船的,由小伙子扮成老汉推车的,由小孩扮成大头娃,由老汉扮成唐僧、猪八戒等古代人物,还有倒骑毛驴的、挑花篮的等等,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就可以在大街小巷或广场上尽情地扭跳。步伐在走、摇、旋、颠、腾、挪、抖、闪间变化。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东北大秧歌除具有北方秧歌的共性外,因其地理、历史之异,还具有红火、热烈、强劲、豪放、粗犷、令人振奋的艺术个性。

    奉天,即今天的沈阳;"落子"是指现在的评剧。"落子"是由"莲花落"发展而来的。莲花落产生于隋朝末年,它是僧侣募化时唱的曲子,那时叫"落花乐"。唐宋时,传到了民间,变成贫人乞讨时唱的曲子"莲花落"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写的剧本《赵盼儿》中,就提到过打"莲花落"。这说明"莲花落"少说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在冀东地区历来就很流行,农民们逢年过节和农闲时,以此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评剧为什么叫"奉天落子"呢?用评剧艺人们的话来说:"我们诞生在唐山,成长在奉天。"奉天是评剧的第二故乡。新中国成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奉天是评剧艺术活动的中心。评剧的主要班社、演员,曾云集于奉天以及东北各地。生存的竞争和艺术的改革,促使这个剧种在各方面都向前飞跃了一步,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奉天落子"成为评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至今沈阳还有一些观众称评剧为"落子"。

    清末,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侵入我国,造成大批农民破产。冀东地区的一批破产农民,把"莲花落"当成了谋生的一种手段,出现了半职业性地唱"莲花落"的艺人。他们没有固定的班社,也不脱离生产,只在农闲的时候,到各村庄去打地摊演唱。后来到集镇上演出,也颇受欢迎。为了适应集镇观众的需要,有些"莲花落"节目已经改成了"拆出"。所谓"拆出",就是把原来一旦一丑用第三人称的叙述体,改成由几个演员分担剧中角色,用第一人称来表演,这实际上已经是民间小戏了。这是"莲花落"由说唱形式向戏剧形式发展迈出的第一步。由乡村到集镇上活动了一个时期之后,又于民国初年进人了工业城市唐山。在唐山,起初遭到警察当局的禁演,认为是低级下流的玩意。"莲花落"艺人们为了打开局面,对"莲花落"艺术进行了一番改革和创新,编了新剧本,采用了河北梆子的一些乐器,用本嗓唱,并更名为"平腔梆子戏"。经过这样的改革之后,才得到观众的承认,站稳了脚。后来到天津等地演出,也颇受观众的欢迎。这是评剧发展史的第二个阶段,即"唐山落子"时期。这时的"落子",已粗具评剧规模,只是唱腔和表演不那么完备,剧目少,家底薄,剧中的女角仍然由男演员扮演。

    1920年前后,由于关内各地政府对"落子"实行禁演,驱使大批"落子"艺人来到关外谋生,即所谓"莲花落闯关东"。当时,东北的统治者与关内比较起来,还算是比较开放的,他们不但不禁演"落子",而且还采用了与其他大剧种一视同仁的态度。由于东北人民的喜爱,"落子"在这里找到了自由发展的土壤,很快就以奉天为中心,遍布东北各地,开始了它的生长成熟阶段,形成了评剧史上第一个高峰。"奉天落子"时期的评剧,一个最大的功绩,就是女演员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观众熟悉的白玉霜、刘翠霞、刘虹霞、芙蓉花、喜彩春、喜彩莲、金灵芝等40多人,而李金顺则是被公认为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

    沈阳市西塔地区是朝鲜族集中居住地。西塔街是这一地区的明显标志街道,它与太原商业街的北端衔接,是沈阳比较繁华而且有特色的街道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广泛开展,这一地区变得更加繁荣,更具有民族特色。每当夜幕低垂,霓虹灯闪耀之时,走进西塔街,你会感觉好像走在韩国某个城市的一条街道。衣、食、住、行、用及娱乐一应俱全,既可以吃到韩式料理,又可以买到正宗的韩国服装,韩式的被褥也很有特色。西塔街朝鲜族的饮食文化,给该地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这里有个朝鲜族风味十足的农贸市场,狗肉、朝鲜辣白菜、朝鲜辣酱、"狗宝"咸菜、明太鱼干、冷面挂面等名吃应有尽有,令人耳目一新,眼花缭乱,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西塔街不愧为朝鲜族风情一条街。

    锡伯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辽宁省有l2万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沈阳和开原等地区。西迁节是锡伯族人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的,纪念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往西北边陲壮举的节日庙会。这是锡伯族人最盛大的节日。届时,居住在辽宁的锡伯族人从四面八方,携老带幼到沈阳皇寺(实胜寺)前的家庙太平寺,参加隆重的庙会活动。

    公元l764年,乾隆皇帝根据伊犁将军明瑞的请求从驻守在沈阳周围的锡伯族官兵中,挑选出1000名年轻力壮、弓马娴熟的兵丁,连同他们的家属3700多人,派往伊犁加强西北边防。当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即将西迁的和留在沈阳的锡伯族人聚集在今日的沈阳小西门外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里,祭祀祖先,互相勉励,聚餐话别,彼此祝愿。200多年来,每逢这一天,无论是留在东北的还是西迁至新疆的锡伯族人,都要在各自的居住地举行隆重的集会,以纪念当年的西迁壮举,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锡伯族是一个人数少,但勤劳勇敢的民族。古代的锡伯族以狩猎为生,过着半游猎的生活。在狩猎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危险。为了免除各种灾害的侵扰,锡伯族人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狩猎技艺外,还信仰多种神灵,以求得神的庇佑,主要供奉的神灵有保佑家人平安的"喜利妈妈"、保佑牲畜健壮的"海尔堪"神,还有一些人信仰满族的萨满教和喇嘛教。

    锡伯族家庭中至今仍保留着供奉"喜利妈妈"的风俗,其牌位一般设在堂房的西北角。"喜利妈妈"意为"世系妈妈"或"子孙妈妈"。每逢正月初一,锡伯族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喜利妈妈",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财兴旺。为什么称为"喜利妈妈"呢?这与昔fEl锡伯族先民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形态有关。当时,男人经常外出打鱼狩猎,妇女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并照顾子女。制作和供奉"喜利"之事当然也是由妇女来主持。久而久之,妇女和挂在屋里的"喜利"一起被认为是保佑家宅平安的神灵,所以被称为"喜利妈妈",并加以供奉。

    锡伯族传统的抹黑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天不等天亮,人们便带上事先准备好的抹黑布或毡片,走出家门,遇到邻里,不分男女老少往脸上抹黑。青年人见了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腿,再向长者脸上象征性地抹一点黑,以示尊敬和吉庆。

    锡伯族过抹黑节由来已久。据说是巡天神不满人们的过失,施神法将所有的小麦都变成黑丹,人们集体向巡天神祈求,请他饶恕,并表示宁愿往自己的脸上抹黑也不愿让小麦变黑。巡天神被锡伯人的诚心所感动,收回了神法。巡天神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会来视察,所以每逢这一天,锡伯族人不等天亮,纷纷出门,彼此往脸上抹黑,使巡天神看到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这就是今天锡伯族抹黑节的来历。

    沈阳羽毛画是用各种色彩斑斓的禽鸟羽毛作原料,汲取传统的国画构图法和雕塑、木刻及装饰艺术的特点,巧妙地制成画面。其形象为人物、山水、花卉、禽鸟、走兽等。羽毛画格调清新高雅,情趣别致,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工艺美术品。

    沈阳羽毛画是20世纪60年代由沈阳市羽毛工艺厂首创的。沈阳羽毛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平贴的纱衬、卷轴、壁挂、册页,也有浮雕的挂屏、座屏、大型折页屏、案头立屏,还有立体的风光人物、笼鸟、游禽、蜻蜓、蝴蝶等共千余种。沈阳羽毛画以清秀淡雅、格调新颖而闻名。其中的古典人物画形象优美传神,巧夺天工,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沈阳羽毛画在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上丰富多彩,独领风骚。它博采众长,突出地方与民族特点,集欣赏、实用和收藏性于一身,深受人们的喜爱。沈阳羽毛画工艺品曾多次被评为优质名牌产品,并畅销海内外,受到广大顾客的赞誉。

    沈阳绢花是辽宁省的名牌工艺品,在全国多次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美国著名的花王有限公司,称赞沈阳绢花是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人工花卉。沈阳绢花长年出口美国、日本、西班牙、加拿大、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国际市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绢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品。用其制成的装饰物,点缀花卉或盆花、束花,彩色艳丽,自然飘动。沈阳绢花--华丽高雅,精巧别致。其中月季、芍药、芙蓉、牡丹、秋菊等大朵绢花,不但色泽艳丽,而且花形经久不变,弹力好,是装饰房间和美化生活环境、馈赠亲友、丰富精神生活的佳品。沈阳绢花力求把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人们的生活空间点缀得更丰美,更富有诗意。另外,沈阳绢花的色调也很有特点,它"艳而不俗,淡中见彩"。其大朵花有红、绿、粉等颜色,山花野卉则有豆沙、深绿、浅绿、高粱红、棕绿等颜色。每件产品都十分讲究色调的淡雅、谐调与柔和,颜色鲜艳耐久,长年不褪。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酸菜是沈阳家庭中冬季不可缺少的一种蔬菜。为了贮存白菜,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淹渍酸菜。其方法是:在秋天收获白菜后,将白菜晾晒三五天,待白菜半软后,去其老帮、老叶、菜根,洗净后整齐地摆放到缸内,分层撒人少许食盐,然后用石头将白菜压实,将缸加满水即可。一个月后,就可以食用酸菜了。酸菜随食随捞,菜在缸中可以贮放一冬一春。渍好的酸菜呈浅黄色,脆嫩耐嚼,使人胃口大开。

    其实,渍酸菜也和东北的过年杀年猪有关。过年时,家家都要吃"猪肉炖酸菜"。猪肉油大,酸菜酸味浓,猪肉和酸菜一起炖,香而不腻,清香爽口,开胃健脾,增进食欲。它不但是北方家庭的常备莱,而且也是饭店、餐馆的地方风味莱。此外,人们还发明了"白肉血肠",即杀猪时,将猪肠洗净,灌进猪血,煮熟做成血肠。如将其放入酸菜中煮,血肠就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白肉血肠"也是东北一道著名的地方佳肴。

    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是由沈阳园林国际旅行社、沈阳满族联谊会、李相镇政府等联合修建的。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建在陨石山北沟,为展现满族特有的习俗,修建了青砖小瓦和泥坯草房等满族民居及满族石牌坊、满族图腾柱、努尔哈赤人物雕塑等等。

    满族是中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全国第一家满族民俗博物馆就建在陨石山的脚下,这里不仅建有满族早期百姓居住风格的泥坯草房,还有满族生产、生活、艺术用品展览。骑马场上,骏马任驰骋;射箭俱乐部里,游人可以弯弓搭箭;爱好运动的朋友,可以玩一玩网球、沙滩排球;身着民族服装的满族姑娘,小伙表演的满族婚俗和歌舞可以使游人度过愉快的一天。

    满族民俗村还是田园旅游的好地方,小桥流水人家,几十亩土地上种植近百种各类农作物和果树,山坡草地和满族民居里还饲养着牛羊骡马、鸡鸭猪狗等畜禽。

    沈阳的科普旅游基地有许多,其中,沈阳天文宫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沈阳市南部带状公园与河畔花园之间,与三好科技一条街紧邻,这里是文化、科研、教育等单位聚集的地带。沈阳天文宫宗旨是集对社会公民进行天文地理科技教育、中小学地理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于一体的、开放式的科技普及教育基地。天文宫通过常设教育活动和专题活动,为培养公民的科技意识,开展大中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质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天文宫的主要功能有:

    天体模拟演示 容纳l20人的天象演示厅内,超星s-l0型天象演示仪将人们带进神秘浩渺、博大无边的宇宙,人们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观看到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的宇宙星空景象,了解天体系统组成、时空结构等知识。

    天体实际观测 全方位观测天体的观测台内,使用300毫米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可以选定合适的天体,亲手操作,观看天体表面(月球、行星等)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几日连续观测,统计分析,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

    科普知识传播采用大屏幕投影仪,多方面地播放天文科技知识,让人们跨人科学发展的时间隧道,全面系统地了解天文学。常设的图文展览内容丰富,看后定会使人们的天文学知识有很大提高。

    科技教育服务利用特殊的天象发生时间,开展专题科普教育;配合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和知识竞赛,提供科技咨询服务,让大家在旅游休闲中增长知识才干。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她又想起吃窝头的事,便让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黏米面人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以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将发酵过的玉米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人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和芝麻作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萨琪玛(又名糖缠) 用水和鸡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与之.搅拌,倒人事前铺好的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将其压'平,取出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适口。清代关外三陵祭祀,也以其为供品,可见满族对其重视喜爱。现为全国各地人民普遍欢迎的糕点。

    据传,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偶到一处青砖瓦房,只见门上横匾写着"天下第一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便想问个究竟。刚进第一道门,见到一位150岁的老人;进到第二道门,见到一位120岁的老人;进到第三道门,见到一位90岁的老人;进到第四道门,见到一位75岁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人都不是当家人,当家人是一位10岁的少年。乾隆问:何为"天下第一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寿,可谓天下第一。乾隆点头称是。

    乾隆回宫后,心血来潮,写了一道圣旨,还赐予一个小萝卜,让"天下第一家"全家人人吃到,人人吃饱。这一难题,吓得全家人瞠目结舌,只见小当家的跑过来说:这好办,来人把萝卜放到大缸里,捣烂,用温水搅拌,这样一来,天下第一家全家喝到了。黄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第一家"做天下第一菜,不愧是个好当家的。从此,红萝卜汤就上了酒宴。

    清朝中叶以来, "三套碗席"开始在辽宁地区流行起来。"三套碗席"一般由十六款(或八款)凉碟(又称冷菜)、三款"大件"和十二款熘炒菜及汤烩菜组成。席中的菜肴是由三套碗,即怀碗、中碗、座碗盛装,故得此名。各地"三套碗席"大体一致,但具体编列组合略有不同。

    以抚顺新宾一位老满族厨师制作为例:

    八凉碟炒肉拉皮、拌蜇头拼拌海螺、蛋卷拼粉肠、卤肘子拼酱牛肉、酥白肉拼糖熘白果、抽梁换柱拼火腿、灌肠拼小肚、清冻拼花冻。

    大件一红焖肘子;大件二:葱油海参;大件三:浇汁鱼。四怀碗山鸡卷、烧蜇头、素烩、熘虾段。

    四中碗芙蓉鸡蛋、辣子鸡、炸鸡脯、熘鱼段。四座碗烩三鲜、烩葛仙米、烩鱼骨、烩龙鱼汤。四面饭凉糕、马蹄酥、炸套环、三鲜蒸饺。

    饺子是北方的一种名吃,以前是逢年过节、款待贯客的美食。沈阳家家户户都会做,但每家味道都有不同。

    清道光九年(1829年),河北任丘人边福闯关东来沈阳,为谋生计,在小津桥设摊立号,名为"边家饺子馆",惨淡经营。边福去世后,其子边德贵子承父业,苦心经营,创造了煸馅饺子,始形成独特风味,远近闻名。1949年,公私合营,"老边饺子馆"并到国营,边德贵之子边霖打破家规收异姓徒弟王佩喜、王殿国、孔庆东,老边饺子得以发扬光大。别具风格的"老边饺子宴",不但使人大饱口福,而且使人大饱眼福。蒸、烙、煮、炸,形状各异;馅心不同,有银耳馅、发菜馅、虾仁馅、鱼肉馅。老边饺子之所以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是因为其选料精细、考究,皮薄馅大,造型别致,食之馨ISl。一般初春选韭菜、大虾配馅,味鲜溢口;盛夏用角瓜、冬瓜、芹菜,解腻清口;深秋选油椒、芸豆、黄瓜、甘蓝配馅;寒冬用喜油的大白菜、酸菜配馅,感醇厚。肉与菜的比例,或三七,或四六,肉的肥瘦比例为二八。老边饺子传统做法,有"汤煸馅蒸饺"和"炝鸡汤馅煮饺"。"御龙锅煮小饺"更是恍,火焰烘托着御龙锅,25个小巧玲珑的饺子(由一两面包成),上下翻滚,香气四溢,闻之乖涎。

    李连贵熏肉大饼,始创于1842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李家由于其酱肉干净、肉烂浓香,大饼柔软、层清、酥香,因此常是座上客满,门庭若市,深受群众欢迎。1937年,李连贵之子李尧到吉林省四平市开设分号。1950年,李尧之子李春生继承祖业,背着一坛老汤,把李连贵熏肉大饼迁到沈阳。从此,李连贵熏肉大饼就在沈阳扎根,成为沈阳地区驰名的独特风味。为了保持李家熏肉大饼的传统特色,李春生在制作和选料上一丝不苟。他选猪肉时,不用血脖、小肚,专用前槽至肋间不肥、不瘦,肥瘦相间带皮的新鲜猪肉,然后用温水加碱涮洗干净,并放人清水中浸泡6~10小时,以清除血污,然后切成方块放人锅中炖煮。煮肉时所用的调料,除常见的花椒、大料、鲜姜、葱之外,还丁香、桂子、紫菀、肉桂等,这样增加了肉料的芳香。夏秋季节,还加放茴香,以使酱肉更加鲜美味浓,同时将老汤倒人,用旺火烧开以微火慢炖,使肉块上下翻动,及时撇出浮沫,待肉块熟透时捞出,沥净油分,晾于熏锅中加红糖熏制而成。大饼的作法是将肉汤、食盐和调料加入面粉中和成酥软面团,擀片抹油,重复擀几次,烙制即成。其特点是熏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浓,色泽红;大饼色黄清香,里软外酥层次多。

    杨家吊炉饼是l913年由河北人杨玉田到吉林洮南创制,当时立号为杨饼铺。其选料精良,制作精细,品式独特,别具一格。由于杨家大饼店生意兴隆,经营不断扩大,于l950年来沈阳。为了改进单一的经营品种又增添了带鸡丝花帽的鸡蛋糕。从此杨家吊炉饼和鸡蛋糕扬名于东北各地。

    杨家吊炉饼制作方法独特,它是用温水和面,水的温度和用盐量随着季节变化而增减。饼片擀好后,放在炭炉烤制中上烤下烙,全透出炉,故叫"吊炉饼"。成品形圆面平,呈虎皮色,层次分明,外焦里嫩,清香可口。

    鸡蛋糕的制作方法是:用肉末、鲜蘑、木耳、海米烹制,添汤勾芡,浇于鸡蛋糕上,呈花帽形,然后将鸡肉撕成细丝置于上端,吃饼佐之,别有风味。卤鲜糕嫩,清香醇厚,再佐以辣椒油、蒜泥食用,更是锦上添花,风味独特,深受人们的青睐。

    坐落在沈阳故宫西侧的那家馆,以经营满族菜肴白肉血肠而闻名。它的前身是原小河沿魁星楼附近的吉兴饭店,主要经营东北地方菜肴,后来由于增添了白肉血肠,使这家饭店名声大振。1872年,该店满族厨师那吉有在大东门里开设了一家专门经营白肉血肠的餐馆,立号那家馆。那吉有祖籍沈阳,满族正白旗人。l914年,那氏后裔继祖业,将那家馆门庭重新修整,成为当时奉天风靡一时的著名餐馆,达官显贵经常出入。1931年日寇侵占沈阳,那家馆生意日渐萧条,趋于倒闭。那氏兄弟为保持祖业,将那家馆迁至北京。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恢复东北这一独特风味,于l957年又将年迈的那文贵邀回沈阳,使那家馆重新开张。由于那家馆选料精,制作细,一丝不苟,声誉越来越高。他的白肉,须用新宰杀的肥猪五花硬肋,以白水加调料,用急火煮沸,移小火汆透,肉片呈金黄色,肉烂醇香,肥而不腻。他作的血肠,需用新宰杀的猪血,加入适量清水和调料用新猪肠灌成,味道鲜浓。将白肉血肠蘸以蒜泥、韭菜花酱或辣椒油等调料食用,味留齿颊,经久不散。特别是严冬季节,如配以酸菜丝在一起汆制,汤鲜菜脆,大有驱寒生暖之效。

    马家烧麦,是沈阳地区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早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马春开创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没有门市,只是以手推独轮车来往于热闹街市,边包边卖。由于马家烧麦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口味好,造型美观,所以深受群众欢迎。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马春之子马广元在小西门拦马墙外开设了两间简陋的门市,立号马家烧麦馆,并一直发展至今。马家烧麦制作考究而独到,用开水烫面,柔软筋道,用大米粉做补面,松散不黏。选用牛的三叉、紫盖、腰窝油等三个部位做馅,鲜嫩醇香。制馅要求严格,须将牛肉剔净筋膜然后剁碎;用清水、调料拌匀不搅,呈稀疏状的"伤水馅",拢包时不留大缨,形如木鱼。上屉蒸熟后,皮面亮晶,柔软筋道,馅心松散,醇香味好。其外形犹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令人望而生涎。

    朝鲜族人在菜肴制作时采用的烹制方法主要是炒、烤、烹、腌、生拌等。其中著名的菜肴有"辣白菜"、"烤牛肉"、"炝拌狗肉"、"生拌牛肉"、"打滚牛肉"、"炒八味"、"香辣肉"等百余种。烤牛肉是用特制的炭火盆烤制的。其主料是鲜嫩的牛肉,作料有香油、酱油、白醋、胡椒面、孜然、白糖、葱丝、蒜末等。将新鲜牛肉去筋膜、脂油,切成薄片,加入作料拌匀。人们在食用时把拌好的牛肉放在烤盆上烧烤,至七八成熟时最为鲜嫩。食者自己掌握火候,边烤边蘸作料吃,再佐以朝鲜族特制的米酒,真是肉嫩酒香,颇有民族风味特色。辣白菜红白相映,食之味辣、酸、甜俱备,促进食欲。它是人们日常餐桌上的佳品。生拌牛肉看似鲜艳,食之更是软嫩鲜香,味道浓郁。

    朝鲜族人的主食有风味独特的打糕、冷面和温面等。朝鲜族冷面采用的原料、加工方法、口味都别具一格。其作法是:将特制的面条煮熟后放人冷水中过一下,然后放上辣白菜、香菜等蔬菜加几片熟牛肉,浇上蒜辣酱,再放上水果片、鸡蛋丝,最后浇上新鲜的凉牛肉汤,撒上炒熟的芝麻、味精,淋上香油。鲜辣冷香,美味绝伦。朝鲜族打糕是用糯米打制而成的。其作法是:将浸泡蒸熟的糯米放在案板上用木槌打成粘糕状,中间夹豆沙馅,加上白糖制成。它比一般黏糕更加黏润爽口。它既可蘸糖吃,也可佐盐吃,清香爽口,是朝鲜族膳食中的佳品。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app下载 | 浏览:22 | 评论:0